寇组词、寇字组词、寇怎么组词 | 详细 |
寇勷:[ kòu ráng ]谓兵匪祸乱。 | 详细» |
倭寇:[ wō kòu ]14—16世纪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掠夺的日本海盗集团。14世纪起,日本武士、浪人和不法商人等,同中国豪富、地主、奸商勾结,以沿海岛屿为巢穴,武装走私,趁机抢劫。明中叶,活动更为猖獗。甚至侵扰到徽州、南京等地。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,江浙军民被杀害的达数十万人。后戚继光等组织新军,经十多年奋战,才逐渐将其肃清。 | 详细» |
寇虣:[ kòu bào ]同“寇暴”。清 顾炎武《朱子斗诗序》:“余悲夫以 子斗 之贤,使其立朝,必能为天子正纪纲,补闕失;其在封疆,必能秉一节,遏寇虣;乃终老不用,歷变故以卒。” | 详细» |
祅寇:[ yāo kòu ]犹盗寇。 | 详细» |
寇仇:[ kòu chóu ]仇敌:视若~。 | 详细» |
敌寇:[ dí kòu ]侵略者;入侵的敌人:抗击~。歼灭~。 | 详细» |
穷寇:[ qióng kòu ]穷途末路的贼寇,泛指残敌。 | 详细» |
外寇:[ wài kòu ]指入侵的敌寇:抗击~。 | 详细» |
司寇:[ sī kòu ]1.西周开始设置的中央官吏名。春秋、战国时沿用。掌管刑狱和纠察。后世用大司寇作刑部尚书的别称。侍郎则称少司寇。2.复姓。 | 详细» |
流寇:[ liú kòu ]指到处流窜、没有固定据点的盗匪。 | 详细» |
草寇:[ cǎo kòu ]旧指出没于山林间的强盗。 | 详细» |
贼寇:[ zéi kòu ]强盗。也指入侵的敌人。 | 详细» |
入寇:[ rù kòu ]入侵:~边关。 | 详细» |
寇枿:[ kòu niè ]同“寇孽”。残余的寇匪。 | 详细» |
翫寇:[ wán kòu ]1.轻视敌寇。语本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晋 不可启,寇不可翫。”宋 欧阳修《论盗贼事宜札子》:“今之谋臣,不识已形之祸,以患为乐,以危为安,见盗贼虽多而时有败者,遂生翫寇之意。”《明史·孙传庭传》:“士大夫厌苦 传庭 所为,用法严,不乐其在 秦。相与譁於朝曰:‘秦 督翫寇矣。’”《清史稿·高宗纪二》:“﹝ 乾隆 十一年三月﹞戊寅,庆復 至 打箭鑪,劾 李质粹 等老师翫寇,请续调官兵进勦,允之。”2.引申为助长寇势。《新五代史·四夷附录一》:“废帝 怒曰:‘德钧 父子握彊兵,求大镇,苟能败 契丹 而破 太原,虽代予亦可。若翫寇要君,但恐犬兔俱毙。’” | 详细» |
寇敌:[ kòu dí ]入侵之敌;敌军。 | 详细» |
进寇:[ jìn kòu ]犹进犯。《晋书·苻坚载记上》:“亮 惧而退守 磬险,安 遂进寇 汉川。”《梁书·简文帝纪》:“闰四月甲子,景 进寇 巴陵。”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:“七七八年,登里可汗 为了掠夺财物,进寇 太原。” | 详细» |
寇氛:[ kòu fēn ]敌人的气焰。 | 详细» |
勍寇:[ qíng kòu ]强敌。 | 详细» |
寇雠:[ kòu chóu ]亦作“寇仇2”。亦作“寇仇”。仇敌;敌人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武夫力而拘诸原,妇人暂而免诸国,堕军实而长寇讎,亡无日矣。”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:“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,今尽是我饮血之寇讎也。”北魏 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永宁寺》:“若克城邑,絶非卿有,徒危宗国,以广寇仇。”唐 曹唐《和周侍御买剑》:“将军溢价买吴鉤,要与中原静寇讐。”宋 苏轼《孙武论》下:“夫天下之患,不在於寇讎,亦不在於敌国,患在於将帅之不力。”清 黄宗羲《明夷待访录·原君》:“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,视之如寇讐,名之为独夫,固其所也。”郭沫若《战声集·诗歌国防》:“三十年来他已逐渐觉醒在驱逐他的寇仇。” | 详细»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