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文调武的意思是什么 | |
成 语 | 通文调武2025-05-15 23:53 |
拼 音 | tōng wén diào wǔ - |
解 释 | 指卖弄文才和武艺。 通的笔顺 文的笔顺 调的笔顺 武的笔顺 |
出 处 | 明·无名氏《精忠记·严刑》:“我这里是甚麽衙门?谁许你通文调武,可恶!” |
接 龙 | 武昌剩竹 → 竹报平安 → 安危与共 → 共挽鹿车 → 车笠之盟 → 盟山誓海 → 海阔天高 → 高傲自大 → 大雅君子 → 子子孙孙 → 孙康映雪 → 雪窗萤火 → 火上加油 → 油嘴油舌 → 舌桥不下 → 下落不明 → 明知故问 → 问官答花 → 花红柳绿 → 绿鬓朱颜 → 颜筋柳骨 → 骨肉团圆 → 圆顶方趾 → 趾踵相接 → 接踵而至 → 至圣先师 → 师心自是 → 是非得失 → 失张失志 → 志在四海 → 海怀霞想 → 想方设法 → 法出多门 → 门单户薄 → 薄技在身 → 身体发肤 → 肤受之言 → 言是人非 → 非池中物 → 物华天宝 → 宝刀未老 → 老莱娱亲 → 亲上做亲 → 亲如骨肉 → 肉眼凡夫 → 夫荣妻显 → 显祖扬名 → 名垂千古 → 古色古香 → 香草美人 → 人浮于事 → 事在人为 → 为仁不富 → 富贵逼人 → 人亡物在 → 在家出家 → 家贼难防 → 防意如城 → 城狐社鼠 → 鼠窜蜂逝 → 逝将去汝 → 汝南晨鸡 → 鸡豚之息 → 息息相通 → 通上彻下 → 下愚不移 → 移东换西 → 西方净土 → 土扶成墙 → 墙面而立 → 立国安邦 → 邦家之光 → 光彩耀目 → 目睫之论 → 论长道短 → 短小精悍 → 悍然不顾 → 顾盼多姿 → 姿意妄为 → |
释 义 |
|
翻 译 | Regulate the martial arts |
通的成语 | 文的成语 | 调的成语 | 武的成语 |
---|---|---|---|
通上彻下 通书达礼 通今博古 通今达古 通儒硕学 通儒达士 | 半文半白 半文不白 秉文兼武 秉文经武 博文约礼 不文不武 | 调嘴调舌 鼎鼐调和 胶柱调瑟 离山调虎 蜜里调油 弄粉调朱 | 秉文兼武 秉文经武 不文不武 才兼文武 出文入武 废文任武 |
今日推荐 | 详细 |
---|---|
哑子寻梦:比喻有话或苦衷说不出。同“哑子做梦”。 | 详细» |
人贫智短:指人一到无路可走的时候,思想迟钝,办法也就不多了。 同“人穷智短”。 | 详细» |
墨汁未干:写字的墨汁还没有干。 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(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)。 | 详细» |
偷梁换柱:《红楼梦》第九十七回:“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。 ”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,以假代真,以劣代优。 | 详细» |
习俗移人:本作“習俗移性”。谓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。《晏子春秋·杂上二三》:“嬰 聞:汩常移質,習俗移性。”《文选·杨恽<报孙会宗书>》:“安定 山谷之間,昆戎 舊壤,子弟貪鄙,豈習俗之移人哉!”李善 注:“言豈隨懷安貪鄙之俗,而移人之本性者哉!”清 夏燮《<中西纪事>後序》:“嗟嗟,習俗移人,賢者不免;是非所判,行路皆知!” | 详细» |
周情孔思:周公、孔子的思想感情。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、典范。 | 详细» |